当笔者拿到京东健康 2022 年的财报时,作为一个第一代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可谓感触良多。
这份材料有很多亮眼的数据,但笔者的着眼点不是数据,而是从价值分析而非数据分析的角度去看京东健康的发展,再更多的是对底层逻辑的分析。
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年我们做不到、做不成的事情,京东健康做成了?它又给社会提供了什么价值?
或许,这种维度的反思,会照见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路。
1、价值不会退潮
首先必须承认,2022 年的京东健康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财报。
报告期内,京东健康总收入为人民币 467 亿元,同比增长 52.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达 26.2 亿元,同比增长 86.6%;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过去 12 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超 1.54 亿,相比于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净增加 3,100 万。
从数据来看,在笔者印象中,这是规模以上的互联网医疗巨头历年中盈利数据最好的一份财报。它从一个宏观的层面证明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也许有人会质疑,是不是疫情放大了需求?
是,但更不是。
疫情的确放大了互联网医疗的需求。但是,仅仅视疫情为 " 刚需放大器 " 的人,只能赚一笔快钱;而视为 " 价值放大器 " 的人,却能开启一个机会,这就是 " 术 " 与 " 道 " 的境界差距——它重要的不仅是展现了某些新业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一次极好的市场教育启蒙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京东健康给我们展现了一条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正道——改变思维,做实价值。
作为一个近十年前就投身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笔者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的行业进行跟踪研究,但我看到的普遍现象是,这个行业迟迟没有走出越投越亏、越亏越投的怪圈。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找问题,曾经,我们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早期互联网医疗企业提供的服务似乎都不刚需,且市场教育成本很高。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
不是刚需不刚需的问题,因为面对真正的刚需,你根本不用去做市场教育,消费者会自己教育自己——比如疫情期间大家缺口罩、缺药,你需要去教育他们怎么获取这些物资么?根本不用,大家自己拼命的去找渠道、创造性的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自己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