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上海报道
3月22日,英伟达联合创始人、CEO黄仁勋在年度GTC开发者大会上,一口气发布了四款AI推理芯片、三个大模型云服务、超级计算机,以及针对场景优化的应用100个、更新功能的工业元宇宙Omniverse。
立竿见影,这一消息给资本市场本就万众瞩目的人工智能概念再加了一把火。3月22日当天,A股的科技巨头工业富联(601138.SH)即再次收获涨停板,市值一举突破三千亿大关,达到3189亿元。
事实上,自2月起AI现象级产品ChatGPT突然爆火以来,人工智能相关话题的热度也是直线攀升。
3月21日,一场与此相关的话题讨论就在上海虹桥国展洲际酒店展开。
这场由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3中国新经济年会”上,在数字中国论坛秘书长、原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云从科技高级副总裁杨桦、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科大讯飞上海研究院院长李海鹰等业内人士,围绕“人工智能加速巨变带来的经济新动能和安全新挑战”等话题,展开讨论。
谈及中国AI技术与国外ChatGPT等热门产品的差距,杨小康认为,前景还是乐观的,尤其在前十年判别式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相关企业的产品在相关应用场景里表现的相当好。但自ChatGPT出来之后,两者还是体现出了明显的差距。
“我们也试用过百度的文心一言,它能率先地把这件事推出来,尽管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对百度走出这一步非常钦佩,必须走出来,然后快速迭代。”杨小康指出。
陈运文则从实践的角度判断,“目前主要的差距是在数据和算法上。国内算力大规模的集群相对较弱,高质量文字资料的数据还不如英文世界积累那么多和丰富。算法方面还是有一些细节需要摸索,但是一定都能解决。”
杨桦则谈到了中国在应用端的强大优势。“知识结构有三层:一个是创造,二是集成,三是应用。现在在创造这一层面上还不行,发明和发现是不一样的,所以人类一直不会被替代。但是在集成上面,人工智能做得非常好,第三个所有的东西要到应用层面上才是OK的,所以中国的应用层面会蓬勃触发出很多的东西,这块在过往经验,中国也是比国外强的。”
而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陈运文分析,“有一个数据,工业革命以后,工厂里面的体力劳动自动化程度提升了70%,但是白领工作到今天经历上百年的发展,自动化程度只提升了5%。所以未来数字化的革命,是在白领的办公领域,一个人提升10倍的效率,这对很多的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这种颠覆性影响是否会对就业产生威胁?科大讯飞上海研究院院长李海鹰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儿子,你想一想家里面你的儿子超过你了,应该是高兴的事。自古以来只要发明了新的东西,传统的做法一定是搞不过它,但是它对人类的威胁几乎为零,因为它和人类是一脉相承的。”李海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与会的陈运文所创办的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大语言模型(LLM)实践,并研发出了国产版GPT“曹植”系统。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或来源于网络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若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客服处理,我们将立即改正!
Special announcement: the above content (if have picture or video also include) for this platform user upload and publish or come from the network reprint, this platform only provides the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 if violates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customer service processing, we will immediately correct!